拾卷是一個旨在分享、解讀、討論各類學術文本的平臺。
建立拾卷的初衷
1. 在學生完成學術作品的過程,經常需要對于過往文獻進行綜述,而此類綜述通常需要學生閱讀大量文本,進行海量信息提取才能夠生成。而對于已經生成的綜述,并沒有一個很好的通道能夠留存并給后來者提供一個普適的參考。
2. 存在大量學術文本,其本身的意涵需要基于對于學者本身思想的深刻理解才能夠進行解讀。在很多情形下,這樣的理解過程通常過于龐雜甚至會出現(xiàn)許多偏差。如阿爾都塞評論“馬克思將黑格爾的辯證法顛了個倒”這一命題,對于其本質含義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對于阿爾都塞、馬克思、黑格爾,乃至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存在主義的深刻理解上。而這樣的理解過程對于普通讀者來說挑戰(zhàn)性極大。因此,如鄧曉芒教授“句讀康德”、“句讀黑格爾”一樣的對于文本的詳盡解讀,在很多時候是必要的。也正是在不斷的解讀、論辯、重新解讀的過程中,我們才能夠不斷提高對學術文本的理解而不至于囫圇吞棗。
拾卷核心功能以及意義:
1. 發(fā)布摘評:用戶可以在“發(fā)布”中發(fā)布摘評,需要填寫出版信息,引用文本(包括文本、關鍵詞、引評、頁碼),針對文本的評論等內容。其中:
l 關鍵詞是發(fā)布者對于該文本所描述的核心內容的判斷;
l 引評是指在該文本中,原作者有無對于其他學者的觀點進行描述和判斷(例,在《否定的辯證法》115頁中,阿多爾諾寫道:從根本上看,海德格爾存在本體論的“建立純粹是為了憑借那種認為存在物是存在的一種方式的命題,從而更專制地拒斥對于絕對存在的懷疑”,則“海德格爾”即被引評的對象)
2. 發(fā)布論辯:當摘評同時滿足a. 總點贊數(shù)大于100,b. 點贊數(shù)和反對數(shù)比例大于6:4的時候,任何用戶都可針對該摘評發(fā)起論辯。論辯是指針對任意文本,當兩個用戶的判斷(關鍵詞、引評、評論)不同時,可以發(fā)起的辯論類互動。其中:
l 挑戰(zhàn)者在摘評下方點擊發(fā)起論辯,填寫自己對于該文本的解讀:關鍵詞、引評、評論三條內容。
l 發(fā)布后該摘評轉換為論辯,刷新至首頁頂端,從摘評頁撤出,轉移至論辯頁。
l 評判標準:發(fā)布后200小時進行勝負判定,200小時中點贊數(shù)多的一方獲勝,論辯結束,轉回為摘評,摘評發(fā)布者顯示為勝利者并發(fā)布于公共頁面,失敗者可以在自己個人主頁查看自己發(fā)布的該條摘評。
l 失敗的評論不會被刪除,可在摘評詳細頁面中“點擊查看隱藏評論”中查看,即用戶可以看到針對一個摘評文本歷史上不同用戶對其的不同解讀。
3. 發(fā)布文章:用戶可以發(fā)布文章,包括文章標題,相關著作,文章正文等內容。
l 相關著作將作為可點擊標簽,點擊視為將著作名作為書名進行精準搜索,返回摘評的搜索結果。
l 文章正文不得少于400字。
4. 學者功能:針對知名學者發(fā)布學者詳細頁面,包括學者簡介,學者觀點(包含主張/承襲,批判/揚棄兩部分),相關著作、摘評、論辯、文章等內容。
l 學者簡介以及觀點部分為后臺發(fā)布,用戶可以針對其中內容給后臺發(fā)布站內信進行修正。
l 學者相關著作將識別該學者已經被發(fā)布過摘評的著作,后臺進行簡介添加,著作下方會插入針對該書目已經發(fā)布的摘評的文本內容(5條),用戶點擊更多,將默認以該作者與該書目為關鍵詞進行精準搜索并返回結果。
l 點擊相關論辯可以跳轉至與該作者相關的正在進行的論辯中。
l 點擊相關文章,將會以該作者名,該作者所有已經錄入的著作名為搜索條件,返回文章頁面的搜索結果,其中著作名對應的搜索庫為文章的“相關著作”一項。
5. 搜索功能:搜索功能包括,左側模糊搜索、右側精準搜索、主頁內搜索、標簽點擊搜索四類,其中:
l 左側模糊搜索為快速搜索,用戶可以點擊標簽或者在搜索欄中輸入內容,返回所有相關搜索結果。
l 右側精準搜索為針對摘評的精準搜索,用戶需要對應各類條目:書名、作者、引評、關鍵詞四類進行搜索,返回精準結果。
l 主頁內搜索為用戶個人主頁中,模糊搜索所有該用戶發(fā)布的內容。
l 標簽點擊搜索為針對已經在網站中被設計為點擊標簽的(如關鍵詞),進行對應模糊或精準搜索。
6. 互動:用戶可以發(fā)起論辯、留言、站內信、關注、申請好友等形式的站內互動。其中:
l 留言:在摘評下方點擊留言標簽,發(fā)布留言(與針對文本的評論不同)。
l 關注:用戶可以關注其他用戶,進而可以在首頁中點擊“我關注的”,篩選僅自己關注的(包括自己)用戶發(fā)布的各類內容。
l 申請好友:用戶成為好友后,可以在對方個人主頁中查看發(fā)布時標注“僅好友可見”的摘評以及文章內容。
l 論辯永遠是公開的。
7. 收藏:用戶可以針對摘評、論辯、文章進行收藏,并且可以以Word格式導出所收藏的摘評。